沖壓模具的歷史和背景
沖壓模具的歷史和背景:
冷沖壓加工工藝在我國已有長久的歷史。據文獻記載:我國勞動人民遠在青 銅時期就發現了金屬具有錘擊變形的性能,到了戰國時期(公元前 403~前 221 年) 曾經能煉劍淬火。
我們的祖先在2300年前已控制了錘擊金屬制造兵器和各種日 用品技術。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,我國勞動人民在金、銀、銅裝飾品和日用品 的制造中,更是顯現出了精巧的工藝技術和高超的藝術程度。
從上個世紀 20 年代開端,金屬制品、玩具和小五金等行業就開端運用 沖床、壓力機等簡易機械設備及相應的模具加工產品的毛坯或某些零部件,其中 的“刀口模子”特地用于落料、沖孔,“塢工模子”可用于金屬拉伸。由于消費 力較為低下,技術程度不夠,當時各廠運用的沖壓設備功率都不大,以至大多還是 手扳腳踏。模具加工業以手工為主,故而模具的精度不高,損壞率大。
直到 20 世 紀 40 年代初,呈現水壓機冷沖模具。50 年代公私合營后,添加了磨床、銑床和鋸 床等設備,又配上硬度計、外徑內徑測定器和塊規等較為精細的丈量設備,冷沖模 具的精度得以進步。
六七十年代,隨著產品消費大量運用沖壓機床,冷沖模具已從 原來單沖落料、單沖孔模具開展為落料、沖孔復合模。同時由于冷沖模架規范件 的呈現,使模具設計構造方式多樣化,精度也由此進步。隨著熱處置技 術的進步和檢測手腕的完善,冷沖模具運用壽命進步 5~7 倍。這一時期,還由于 成型磨削、電脈沖和線切割機等機床相繼運用,又采用硬質合金為模具資料,冷沖 模具的制造工藝有了新的開展。設計人員改良制模工藝,具有自動送料、自動理 片和接料安裝的復合模具大量問世??磕c姶惨M后,用石膏、木模或實物即可 翻制出相同外形的模芯,使復合拉深模具的制造便當了許多,確保了精度。
70 年代 以后,運用斜度線切割機加工冷沖模具,其凸模(沖頭)和凹模可先淬火處置再切割 裝配,取代了原來冷沖模具制造需求熱處置-裝配-變形修正的繁瑣工藝,模具的精 度可到達 0.01。能夠說這段時間我國的模具產業開展一日千里。